調查指逾1成中小學生月內曾受網絡欺凌 部分人稱抑鬱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7/04 17:19

最後更新: 2017/07/04 17:19

分享:

分享:

一項調查發現,中小學生遭受網絡欺凌情況有上升趨勢,令人憂慮,部份會選擇逃避,亦有選擇聯群反擊,調查又指大部分受訪學生表示有抑鬱症狀。

優質教育基金學生支援網絡計劃於去年4月至6月,向合共3000名10間小學的小五和小六學生,以及10間中學的中一和中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。

調查指,超過一成中小學生在一個月內曾受到網絡欺凌,最常見為「相片被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」,達整體12.7%,其中17.6%中學生遭受此方式欺凌,較上一次2012年的調查上升10個百分點,亦有約10%中學生指曾把別人相片「移花接木」、以粗言中傷或散播謠言,以及以文字排儕別人,情況值得關注。另今年也有9%高小學生指被人在網上以粗言惡意中傷或散播謠言。

調查指,當學生受到網絡欺凌時,超過4成會選擇「默默承受」、「將對方列入黑名單」和「當作看不見」等方式逃避,不過亦有兩成半指會「自己直接」,和「聯同朋友」作出反擊,反映青少年不懂得處理網絡欺凌問題,造成惡性循環。

負責進行調查的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黃成榮分析指,調查顯示青少年經常接觸互聯網,如果逗留時間越耐,投入了網絡世界,則較容易參與欺凌行為,至於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亦有機會變成另一個欺凌者:「如果受欺凌的學生發現容忍後情況更嚴重,師長又不懂得處理,只叫受害學生不要再投訴,學生就會以自己方式抗衡,成為另一個欺凌者,但會否變本加厲,就令人擔憂。」

在傳統欺凌方面,超過4成學生指曾在學校欺凌別人和遭受欺凌,又指大部份為受別人言行產生負面情緒再作出攻擊性行為的「反應式攻擊者」。

調查又發現,超過四成的受訪學生有出現較嚴重的抑鬱症狀,包括對將來感到絕望及失眠等。黃成榮表示,數字之高令人憂慮, 認為抑鬱症狀與上網習慣,和網絡及傳統欺凌行為也有顯著正面的相關性:「學生經常接觸網絡,較少與別人相處,當被欺凌時發現求助無門,就容易有走投無路的感覺,開始逃避然後變成抑鬱。」

黃建議每間學校應為老師和社工提供調解培訓,又希望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為學校增撥資源,提供更多教育心理學家人手。

黃直言,現時每名教育心理學家需要服務七至八間學校,每間學校一年只能獲20次心理學家到校服務,為有需要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及教師培訓,批評並不足夠,指有需要進行評估和治療的學生要自費到私家臨床心理學家求診。

他提醒家長多留意子女情緒,和多陪伴子女進行網絡以外活動,校方也可以邀請及訓練學生擔任網絡和諧大使,由學生自己監察網上欺凌行為,並向老師作出舉報。